一、基本情况:
获嘉县地处豫北平原,北依太行,南邻黄河。南距省会郑州50公里,东至新乡市19公里,西邻焦作、山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东巡至此,获南越国叛乱丞相吕嘉首级,故而得名。现辖11个乡镇,219个行政村,面积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8万亩,人口43万。
获嘉县历史悠久,现有文物保护景点53处,其中省级保护景点4处,县级保护景点49处,有古墓葬24处,古文化遗址7处,古代建筑14处,古石刻造像5处,近代文物3处。周武王伐纣、牧野大战前与众诸侯相会于此,令士兵在此捧土筑坛积土成丘,武王即在丘上同诸侯誓师盟誓,后人称此丘为“同盟山”,留下了同盟山、饮马池、诸候井、阅兵台、武王庙等,县域内还有文王冢、吕尚(姜子牙)冢、妲己冢、纣王嬖妾冢、季亹墓、庄王冢、黄飞虎冢、刺狐寺等诸多古迹和相关的传说故事。获嘉商为宁邑,宁氏以邑为氏,中华宁氏的祖源在获嘉。为进一步摸清获嘉姓氏文化资源底数,促进县域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近期我们对获嘉县姓氏文化资源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二、获嘉姓氏文化资源的概况
获嘉为中华宁氏的祖根地。西周末年,卫国国君卫武公(姬和,前813-前760年在位),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获嘉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以后世代相传姓宁。宁姓来源于封地,得姓始祖是卫武公之子季亹。获嘉县史庄镇李村东北近一里处现存“季亹墓”,为宁氏始祖季亹之墓,墓高近3米,占地约300平方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41位,在当今中华大姓中,按人口多少排名第18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宁氏全球人口约在80万以上。宁氏聚居较多的省份有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湖南、广西、广东、辽宁、黑龙江、香港、台湾、四川、天津等省市,宁氏侨居国外较多的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泰国、越南等国。
宁姓在历史上的名人有:春秋时期有辅佐齐恒公成就霸业的齐国名臣宁戚,被孔子称赞为“愚不可及”的卫国大夫宁俞,助楚庄王伐陈的楚国将领宁国,战国时有与苏秦齐名作过周威王之师的宁越;汉代有酷吏宁成,东海校尉宁乘;南北朝时有梁、陈时的定州、钦州刺史宁逵,陈末隋初钦州刺史宁猛力,隋朝有光禄大夫、宁越郡太守宁长真;唐代有姜州、廉州刺史宁纯,越州刺史宁道明,大将军、沈国公宁师表、谏议大夫宁恺,谏议大夫宁悌原,新州、封州刺史宁道务御史中丞宁勉,名僧宁贲;宋朝有进士宁宗乔、宁宗谔,吉州知州宁时发,元朝有南宁知府宁宗斌,永淳知府宁芳敏;明朝有镇国将军宁从道,佐燕王登基的二品指挥官宁宽;清代有议政大臣宁完我,都水司主事、河南知府、陕西按察使宁之风;民国时有驻葡公使、海军总长宁协万,辽宁省副省长宁武,东北抗日决死队队长宁友玉。
如今宁氏也是人才辈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建立了迄今为止我国皆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场模型等。宁姓人创办了许多明星企业,如:甘肃宁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新明星摩托车有限公司,陕西五洋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都是上亿元固定资产的公司,实力雄厚、业绩累累,享誉全国。香港滋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美国北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宁白衡博士,中国影后宁静,都是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宁姓人。
近年来,宁氏的宗亲联谊活动十分活跃,建立了宁氏全球宗亲网,并通过宁氏全球宗亲网,成立了中华宁氏宗亲联谊会和基金会,出版了《中华宁氏》、《宁姓满天下·祖根在获嘉》丛刊,还在深圳召开了一次中华宁氏恳亲大会。
三、依托宁氏“根”文化开展的活动情况
获嘉县从1994年开始,由县政协负责,组织了县政协办、县委统战部、档案局、县志办、文化局、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10余名同志共同研究获嘉文史及宁氏文化课题。2005年4月29日—30日,邀请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李玉洁,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张新斌,河南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院资深考古研究员马世之,河南大学文博系主任、副教授袁俊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李立新一行五人来获嘉考察宁氏历史文化。
2005年12月10日至11日,召开由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和获嘉县人民政府、政协获嘉县委员会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获嘉县宁邑历史文化研究会承办的中国·获嘉“宁氏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博物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就“中华宁氏祖根地在获嘉”达成共识。建议获嘉县要进一步加强中华宁氏宗亲联谊会的联系,加大对宁氏文化的研究力度,在适当时机召开海内外宁氏宗亲寻根联谊大会。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中华姓氏中原寻根丛书·宁》(李立新,2005年);《黄河文化·宁氏文化研讨专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黄河文化》编辑部,2005年);《获嘉县文史资料·商周文化专辑》(1997年)等多部学术专著。
四、存在的问题
1、获嘉县虽有较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因这些遗产是以先秦时期为主,距今已十分遥远,加之长期保护不善,有的已被破坏,有的在逐渐消失,更有的难寻踪影。
2、获嘉县“根”文化历史遗产丰富,但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发展不平衡,仅在宁氏文化、同盟山研究开发上刚刚起步,其它方面仍是空白。
3、缺乏整体开发规划。“根”文化特色、开发方向、发展目标尚不明确,“根”文化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口号叫得还不够响。
4、尚无统一的牵头管理组织和专门的研究、办事机构。
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五、工作思路及打算
1、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近年来,我县投资数万元对宁氏祖茔季亹墓进行了整修,并将其列为“获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塑像、牌坊、神路等,修复山门前台阶、修建同盟山西侧牧誓园,形成了景区雏形。
2、加强了对外宣传和联络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县情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宁邑文化和商周文化古迹的的宣传力度。同时县“宁邑文化研究会”安排专人负责对外联络和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与“宁氏全球宗亲网”、“宁氏全球宗亲联谊会”等相关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建议县政府聘请专家学者作出全县“根”文化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落实。
4、申请省、市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促进“根”文化的资源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
5、加强“宁氏”文化开发要加紧进行宁氏祖地的规划和小规模建设,广泛与海内外宁氏宗亲联系,联系中华姓氏联谊会适时召开全国宁氏寻根大会。
中共获嘉县委统战部